close

傳統建築-磺溪書院

 

 

磺溪書院介紹:

磺溪書院前身為清嘉慶年間士紳趙順芳、楊占鱉所創立之西雝社,又稱文昌會。清光緒十四年(西元1888)大肚鄉紳趙順芳倡建磺溪書院文昌祠,集合龍井,烏日、沙鹿等地有志鄉家捐輸集資,合力創建,由大陸採購建材並禮聘匠師擔任營建工作,施工兩年餘,光緒十六年(西元一八九 0 年)方告竣工,招收現今之大肚、龍井、烏日三鄉鎮子弟,實行啟蒙教育。

    書院是平面格局為兩進、雙護龍、七開間、帶四垂拜亭之四合院,為清光緒年間典型之書院建築。前座為七開間,後落為講堂,講堂前有拜亭一座,兩側護龍為齋舍。整個結構介於孔廟和民宅之間,建材以福杉.磚瓦.泉州白.青斗石為主,無論是在造型.施工技術上均十分精巧,被認為足以媲美鹿港龍山寺及和美道東書院。

        磺溪書院在台灣建築史上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重要性有三,一是其平面介於民宅與孔廟間的綜合體,且立面形式為一般閩南式建築所少見。二是其細部裝飾及磚作工夫特佳,堪稱台灣磚工最考究的建築。三是屋頂的造型形態特殊,屋頂分為五個段落,六個燕尾,亦覆有小屋頂並留有通風孔隙,是建築上考究而華麗的作法

構造

磺溪書院是面闊七開間兩進兩護龍帶四垂亭的四合院式書院建築,座南朝北,由外向內分別為山門、拜殿及正殿,兩側均有廂房,正殿與廂房間則有過水相連。磺溪書院臺基為高30公分正面鑲有青磁花磚,紅磚收邊,背面為卵石砌成,上均以石板覆蓋。第一進以中央三開間為山門,燕尾脊屋頂由此左右層層降落,使七開間正面展佈均勻。第二進為三開間的講堂,中央供奉文昌帝君,前有八柱歇山屋頂的四垂亭,講堂兩側,與護龍齋舍相連接的過水廊外牆,是磚雕製作最為精美的所在。

 

位序主從

 

磺溪書院 是大肚鄉現存最古老的建築,屬於清末典型的合院建築,格局架構介於廟與民宅之間而較不像台灣大寺廟建築,格局不大但卻充分表現了傳統建築藝術。首先進入眼簾的是三川殿,立面廣達七開間,以三川殿立體正面之正門﹝大門﹞、龍門、虎門、龍窗、虎窗、側龍門、側虎門為單位計算,共計有七開間。

 

另外廟宇建築常會聽到「三川殿、五門殿、龍虎門、鐘鼓樓」等名詞,簡單來說:

 

 1.三川殿【三穿殿】:指祠廟闢有三門的前殿建築。三川殿屋脊常配合開間分為中段高左右低的三段脊,使祠廟的立面更豐富化。「川」字同穿,為可穿越之意。

 

 2.五門殿【午門】:祠廟第一進門廳開設五門者稱之,按古制天子宮殿闢五門,諸侯士大夫闢三門,庶民只闢一門,故主祀神祇為帝后級者,才可享五門之尊,鹿港龍山寺 即有五門殿。又五與午同音,故亦稱午門。

 

 3.龍虎門:寺廟前殿的左右門,按方位左為青龍、右為白虎,且習慣上是由龍門進虎門出。格局較大的廟,龍虎門本身也有三開間,並作凹壽式,如台北保安宮 、龍山寺及行天宮 等。

 

 4.鐘鼓樓:祠廟中配置於左右的重要建築,通常左樓掛鐘右樓懸鼓,平日晨昏作息及重要法會以鐘鼓為號。

SAM_6564

 

拜殿為八柱歇山屋頂的建築,佇立在方形月台上,外角四柱為花崗石柱,以防風雨侵蝕,內側四柱為木柱與大木結構連接,內外功能分明。

磺溪書院 造型上最為特殊的,是其跨張、華麗的屋頂型態,屋頂建築自中殿向兩翼側室逐漸降低,形成三個段落,每一段落龍脊燕尾,線條優雅。拜殿歇山式燕尾脊分成四坡水,高出地面三尺,形如孔廟月臺,比起孔廟,玲瓏別緻,雖小而巧,氣勢翻騰,屋脊飾以鳳凰、螭龍、塔、梟等物,勢如騰空飛揚而起

 

 

 

 

右邊可看到八卦竹節窗及花瓶形狀的平安門。
竹為中國四君子梅、蘭、竹、菊之一,中國人愛竹,付予竹很高的評價,許多很好的成語都和竹相關,例如:竹報平安、高風亮節、節節高昇等等。

 

SAM_6536

 

 

陰陽調和

中國人認為奇數為陽,偶數為陰,所以竹節窗的孔柱設計一奇一偶像徵陰陽調合,和形狀為同樣注重陰陽的八卦相呼應。

SAM_6550

 氣韻生動

青斗石製石獅,雕工精細,前廳內側石柱對聯為:「磺石舒丹半壁嵯峨開筆陣 溪流映碧千層浩瀚起文瀾」前廳外側石柱對聯為:「磺氣蔚蒸鍾士氣 溪光瀲灩映文光」

布局成勢

三川殿配上八角窗、磚雕、石雕、木雕及三川燕尾脊【硬山式】,屋簷線自中間向兩翼逐次降低,屋頂分為五個段落,在中央的三個段落作法個別獨立,形成六個燕尾,其技術高超、形狀繁複、外觀富麗;如此豐富而壯麗的屋頂組合,可說是全書院建築精粹。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B10233203 的頭像
    B10233203

    B10233203的部落格

    B102332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