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藝作品一:台北市孔廟交趾陶
臺北市孔廟是於民國十五年(西元1926年)開始整地施工,由知名大木匠王益順所擘劃,號召了泉州各部裝飾名匠參與興築,其裝飾石雕、木雕、彩繪、泥塑、交趾陶與剪粘等,與一般臺灣傳統建築裝飾藝術一樣,只是不見門楹對聯,因為不在孔夫子面前賣弄文章(意謂不在關公面前耍大刀):也因為文廟的關係,原本裝飾的樣式就顯得比較莊重樸實,這是和一般臺灣傳統廟宇裝飾的繁複風格差異之處。臺北市孔廟原為民間興築,除形制與規格外,也加入了區域性裝飾風格,即閩南地區特有之交趾陶與剪粘裝飾,尤以交趾陶裝飾為臺灣地區孔廟建築裡較特殊的一例:大成殿豐富交趾陶水車堵飾,是臺灣所有孔廟建築所唯一獨具。
櫺星門墀頭交趾陶裝飾為浮塑平貼,是為了體貼觀賞者而作的特殊設計。整座塘頭向前傾斜25度,適度符合欣賞者的視覺角度。
第一組:孔子問禮
儒道兩家最初的交流就是始於孔子到周天子的地方訪問,遇見老子,向老子問禮。
分析:以孔子問禮為開端 ,道出孔子孜孜不倦的精神。
第二組:和靖詠梅
林和靖,北宋文人,性恬淡好古,不趨榮利,家貧仍自得晏如也,卒後仁宗悼賜 「和晴先生」。於杭州結廬西湖孤山二十年,曾作詠梅詩句「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不僅表達梅之高潔,也展現個人志向之寄託。
第三組:
作品中李白身著官服,應酬結束,在書僮扶持下,在月色中踩醉步而歸,可苦了書僮,一手提燈籠照路,一手捂著鼻子,避著李白滿身酒臭。李白為酒中八仙之一,有詩「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野史中李白醉酒後,到湖中撈月溺斃。
分析:這兩個作品則為洪坤福流派最擅長的文場齣頭 「四愛」,是林再興老藝師的作品。以豐富的色彩,唯妙唯俏的工法,把古代文人的傑敖不遜,孤芳自賞表現得恰到好處。
工藝作品二:金工
掐絲-古代金工傳統工藝之一。將金銀或其他金屬細絲,按照墨樣花紋的曲屈轉折,掐成圖案,粘焊在器物上,謂之掐絲。江蘇刊江東漢廣陵王墓所出龍形金飾即有掐絲工藝製成的圖形。此項工藝不僅在寶石、金銀飾上運用,琺琅器也運用,如掐絲琺琅器等。
分析:就創作形態而言,金工創作屬於應用藝術,是當前藝術創作中少數堅持仍以手作為創作的形式,它不僅保留了雙手勞動在創作中的重要性,也不斷地堅持傳統技法,並在傳統中尋求創新。這種對雙手和個人技術的強調,亦為古代金銀細工藝創作的主要特徵。兩者皆尊重雙手,而且不將手在作品材料上留下的痕跡視為是直指作品觀念的障礙物,反而讓材料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