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美學作業三:現代與後現代設計美學法則與台灣本土作品的運用
四建築二A
B10233203
李佳郡
指導教授:楊裕富博士
現代設計美學的操作對象
1.形的感受
點,線,面的練習與聯想
2.色彩的感受
色彩三屬性:色相,彩度,明度 、配色理論與色彩聯想
3.質感
物體表面的質地,紋路的感覺,是物體具體化很重要的感受
4.紋感
物體表面,平扁式或平面式的質感
5.量感
物體積量與重量的感覺
現代設計美學操作過程
1.統一(集中)
重覆與集中或加強聯合操作
2.平衡(對稱)
對稱操作就是平衡操作,而平衡操作未必是對稱操作
3.韻進(漸進)
第一種指以等距離或是倍數距離重複出現所形成的美感,第二種指許多造型元素排列,但段落處有類似的造型元素重複出現
4.和諧
許多造型元素的組合過程中,造型元素間具有共同特徵,而形成同一種調性
5.對比
特性不同的元素並置,或是造型元素不同的特性的替換
後現代設計美學的操作對象
1.空間感
2.敘事感(抽象敘事:象徵,具體故事:情節)
抽象敘事藉由高度象象徵意涵的物件來表達簡單的故事,具體敘事採用具體的主角造型,並特別注重情節的段落
3.超現實感(鄉愁感,前衛感)
4.科技感
5.定型化符碼之造型元素
後現代設計美學的操作規則
1.調性
2.用典,比喻與諷喻
3.裝飾(莊嚴)
4.文脈(崁入)
現代主義作品:貝聿銘 巴黎羅浮宮增建建築
形的感受:是一個以斜線等距交錯的三角錐形體,與古典的羅浮宮是四角形式不同得設計
色彩的感受:白天以玻璃反射羅浮宮,以水池反射天空的顏色
具有質感與量感
也有集中,平衡,韻進,和諧及對比等現代美學的操作規則
羅浮宮缺少現代美術館應有之設備,以及參觀動線過為複雜,為此,貝聿銘選擇拿破崙廣場,建設一動線聚焦處,縮短參觀動線及冗長交通動線,並與週遭空間結合。
貝聿銘在設計時,為追求歷史層面與文化層面所帶來的意義,選擇了金字塔作為主要造型,簡約而具有現代感的金字塔,作為羅浮宮的入口,是具有歷史層面與文化層面的象徵意義。但是這個金字塔卻是透明的,貝聿銘覺得這個金字他應該被隱藏起來,,因此使用了具有穿透感的玻璃,不要去破壞原有羅浮宮之立面與造型元素。同時在週邊設置水池,反射出羅浮宮的建築倒影,不但減低了對羅浮宮的遮蔽,提升了羅浮宮的空間意象。
建築物的設計就如一個展示品,四個直角正對各方位的通道口,與金字塔佈局雷同,四角形椎體形成的量體,具備優雅而穩定的造型意象。在白天的時候,空間得到大量光線,容易灑落於室內;到了夜間,因為室內燈光的投射,就成為了閃耀的鑽石。
貝聿銘覺得:「實體的金字塔給死人住,虛體的金字塔才能給活人使用。」因此以兩種材料進行構成,具有穿透性質的材料,玻璃金字塔保留了羅浮宮的景觀,玻璃與水池可以反映出四周建築物,不構成對既有建築的遮蔽。另外以雙重的鋼骨結構作為主體建構,雖然跟原本訴求的穿透性有衝突,卻也呈現出結構上的線條感與紋路的雕塑感。陽剛的線條與陰柔的玻璃與水,產生出陰陽交融的感覺。
後現代主義作品:Frank O.Gehry 畢爾包古根漢美術館-1997
建築物本身就像是一件雕塑藝術品,此建築是由rank O.Gehry設計建造,佔地 32,500 平方公尺,混合了玻璃、石灰岩、鈦金屬等材質。蓋瑞將畢爾包重要的交通孔道-聖母禱詞橋( Puente de la Salve )也納入美術館設計中,側旁的高塔渾如躍出水面的魚尾,形成連貫的親水空間。在河畔,更刻意的設計了一箇水苑,面對水苑的中庭有整片玻璃牆,讓館內的參觀者體會到畢爾包的河濱美景。中庭高達 15 公尺,串連三層樓的展示藝廊,似船似魚形的藝廊長度達 130 公尺,寬有 80 公尺,空間內一無柱子阻隔,而外牆則採用鈦金屬。整個美術館的中庭就像花蕊,參差高低不一的藝廊就似花瓣般向外盛開。
Gehry 以未來派的設計風格,反應出 Bilbao 過去的鋼鐵工業及未來的遠景,複雜而自然的秩序比起方正整齊的建築外表更適於這工業城市。美術館的入口處是一公眾廣場,作為新美術館與舊建築、老城市與河流之間,共同交流的地方,亦抒解來往平凡的人潮,美術館使 Nervion 河的流水生動起來,並成為都是壯觀的通道。
美術館所有的室內空間當中, Gehry 最重視的便是中庭,當初 Thomas Krens 住任希望他們能夠將這個中庭對到 Frank Lloyd Wright 的 Fifth Avenue 美術館。而 Gehry 以一個高水準的表現空間作為回應一展示空堅圍繞著中央中庭而構成,包括引人注目的柱子、網狀的窗戶、曲形橋、透明升降梯、以及梯形的伸展台,中庭是所有附屬空間所包被的中心焦點,當你向上看時,連貫的造型會讓你有向下的墜落感。曲線造型的金屬牆和玻璃惟幕,交錯包被著中庭,那是一個空曠而紀念性的空間,以雕刻形式表現的屋頂造型,帶哲懷舊性質聳立在中央的庭院。
Gehry 賦予美術館喚醒 Bilbao 的工業生命力,並使之成為世界知名的建築地標,他成功了,因為 Bilbao 的居民認為 Guggenheim 美術館是讓他們的都市獲得再生的一個強而有力的符號。
台灣本土作品:莊學能建築師事務所-九二一地震博物館-2004
主要採用清水模工法,刻意低調建材的種類與顏色,營造一個靜、凝聚的氣氛。九二一地震博物館保存了當時扭曲的地震現場,透過大型薄膜和桿索式構件,將悲情轉為溫柔呵護的感覺,配合落地斜面玻璃窗與弧形曲面。
車籠埔斷層保存館全館沒有樑、柱系統,以82根12公尺高、2.4公尺寬、10公噸重的預鑄預力水泥板組成,整體為圓弧形,組成複雜,製造過程中,無論在表面處理、吊裝組立或基座工程上,其特殊性及困難度均屬國內外首見。其設計為針線縫合大地傷口的概念,期內保留了因地震隆起的操場,也呈現許多地震科學的相關知識。